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

足弓與人體的相互關係

在人走路的時候,雙足對於以直立走路的人類而言,具有維持身體平衡和承載體重和運動前進的功能,所以一旦有偏移的情形發生,都會造成因重心的偏頗, 造成由下而上的歪斜。只不過因為人有兩大的平衡系統,一為小腦,一為眼睛,才不至於造成走路越走越偏的脫軌路徑(或者,可以閉眼在原地踏步30秒,看是否 還能踩在起步時的位置,就可以知道小腦和眼睛如何協同作用了)。也因有這哥倆好的這一對寶,才讓我們能應付日常生活的工作。



所以,雙足一旦出現了失衡的現象,再行進,即使肉眼看不出來,實際上,你已經透過地心引力,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係,在所穿的鞋後跟上,留下了磨損 的痕跡,生衡的現象越嚴重,留下的紀錄就越明顯了。

還是先來知道一下足部的構造吧,單一足部,足骨有26塊,關節有36個。在行進時,足底分配的重心有兩個重要的落點:一是足跟,約占50%,二為足 前約1/3,蹠骨與趾骨交接處,約占25%。

至於從足弓來看,它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線從踝關節下落到距骨,再繼續向前後分散重力,向前傳到蹠骨小頭,向後傳向跟骨,穩固足底的拱型。所以當我們 在行走,跳躍或從高處跳動著地時,足弓起到緩衝的作用,同時還有確保足底的血管和神經避免受壓迫並且能夠再回復的作用。

而足弓的型態能維持,一個是楔型股使得拱形的完整,一個是使所附著的肌腱韌帶保持彈性,而使肌肉收縮,使肌腱收縮,維持足弓活動行動的動能來源。

所以雙足的重心,能穩定且不偏移,就不會對足部的肌肉,韌帶,與相互連結的關節產生過度勞損的現象,也不會因為重心的偏移與不穩定,在單一側足部關 節產生張力的不平衡,向下向前向外,腳拇趾關節的變形外翻。向上反作用力,膝關節變形,甚至上傳到股骨頭,髖關節雙邊受力不平衡,骨盆高低邊,連帶脊椎兩 側肌肉失衡,產生拉力而變形,在個人因活動慣性的單邊使用,脊椎關節最容易受力,產生變形,長時間下來,影響到內科疾病的產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